《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由於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他們的學習需要和挑戰都不一樣。
我們希望陪伴家長和老師,先瞭解上天所賜予孩子的天賦,然後因材施教,協助他們改善弱項,發揮所長。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給予他們適當的指引,培養品格優秀、才華洋溢的下一代。
If a child is trained up in the right way, even when he is old he will not be turned away from it. (Proverbs 22:6)
Since each child is unique, so their learning needs and challenges are not the same.
We wish we could accompany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understand each child's God-given talent, and individualized help them improve weaknesses,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To give proper guidance in the child's growth, cultivate outstanding character and talented next generation.
利佩兒 小姐
Julie Lee
(教育顧問)
身為企業培訓顧問兼導師,具多年補習老師的經驗,兩個孩子的母親,親自負責孩子日常的起居及功課指導的我,自覺對孩子有最親密的關係和最深入的瞭解。2007年我在健腦操課堂上認識了一位同學,她當時是新領域的同工,她推介我為孩子做皮紋大腦檢測,我即時推卻了,因為我認為自己非常明白瞭解自己孩子的特質和性格,同時也懂得如何教導他們,不論是在功課上或做人道理方面,沒有太大的難處。但當那位同學一而再向我作出誠意的邀請時,我難以推卻,於是答應了讓她為孩子做檢測。
她親自替我的孩子印紋 (綵紋),差不多等了一個月,報告就預備好。但她卻已離開了當時服務的機構,報告轉交了另一位負責的同事給我解說報告。她從未見過我的孩子,我也從未告訴過她任何有關孩子的事情,她可以說是根據報告上皮紋的數據,依書直說。我留心地聽她詳細的分析,包括他們的性格,體質,學習優勢和弱項等等。我驚訝分析的準確程度(90%以上準, 孩子當時分別是五歲和六歲半)!聽完她的分析,我提出一些問題,是有關為何孩子經父母多次教導,用不同的方式勸免和提醒,依舊未能改變一些壞習慣,她解釋給我知道這是源自孩子的好奇心,因他的前右額葉的學習能量是大腦的第二強的區域,而這區正負責感性,好奇,直覺危機感,創意等。
我體驗到皮紋檢測的準確性,它提點了我的一些教導孩子,瞭解孩子的盲點; 並提供詳細的資料讓作為家長的我能夠進一步清楚瞭解孩子是獨一無二,包括他們的潛能,情緒,性格,學習能力等。 因著瞭解孩子的獨特性,我更能接納他們的行為表現,免除了不必要的誤解和錯誤的標籤,彼此的關係也變得更親密。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上天賜我們的孩子有不一樣的恩賜,家長有責任按照孩子的潛能,特質和能力,為孩子制定正向的人生目標, 營造對孩子有利的學習環境和配套,培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活出真我。
我鼓勵有心栽培孩子成材的家長爲孩子做皮紋檢測, 因你會預先準確知道有關孩子的天生特質;腦區的強弱項;各方面的學習能力,例如記憶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組織力,審美,音樂,聯想,感覺統合,動力鬥志;情感的敏銳度;體質的優劣等。目的只為盡早爲孩子制定、計劃最合適的學習方案和親子最有效的溝通方法。要知道因材施教,家長教得輕鬆,孩子亦自然能夠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好好抓緊學習的黃金時機,修正弱點,發展所長,使每個孩子的生命活得更精采,更有意義!
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在教導孩子上我也曾遇到過很多挫敗。十年前我替孩子做大腦潛能檢測,透過分析,我體驗到這工具的準確性。報告的內容提點了我的一些瞭解孩子的盲點,並提供詳細輔導策略。當我明白過後,我能夠接納孩子的獨特性,配合適當的方法來管教他們,孩子學得開心,我又教得輕鬆,親子關係能夠大躍進。
其實我身邊也有很多父母因為管教孩子的學習而破壞了親子關係,有的還造成日後孩子行為上的偏差。我常想假如有方法能夠幫助到父母和孩子,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離開商界,專心研究皮紋學。皮紋學在台灣、中國、美國、馬來西亞、印尼、以色列等國家被廣泛應用於教育,在香港已有十年歷史。我希望能夠為推廣皮紋學出一分力,使更多家庭受惠。
(天賦大腦潛能檢測中心,歡迎網上轉貼,但請註明作者利佩兒。如欲文字轉載於任何刊物上,務必徵得作者同意,可電郵:julie@passionate-training.com.hk 查詢)
適合對象: 兩歲以上的孩童
大腦潛能檢測及分析包括:
第一節(30分鐘) 替兒童採集指紋、手掌紋及腳掌纹
第二節(90分鐘) 與家長講解報告及腦優勢學習策略《包一份詳細書面報告 》
大腦潛能檢測報告包括:
1. 腦與性格的分析
2. 腦與人際、情感的分析
3. 腦與心智發展、體質狀況
4. 腦與認知發展的評估
5. 大腦的先天學習風格評估
6. 腦的優勢與弱勢的互補策略
7. 多元智能發展傾向的分析
8. 個別針對性的輔導策略
敬請預約 (Whats app 9302-1262)
皮紋指的是『指紋』、『掌紋』和『足紋』,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探討,系統的研究在西方也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近二十年來皮紋已被接受成為遺傳類疾病臨床的診斷輔助指標的工具,並被廣泛應用到兒童及青少年教育上。
1969年 John J Mulvihill MD 與David W Smith MD發表了有關胎兒皮紋形成階段的研究,指胚胎於成長至13週時、真皮的皮脊式樣開始形成,一般於16週末完成全部的分化定型,從此不再有任何的變化 (受外來及後天環境影響所導致的創傷除外),因此皮紋是腦神經胚胎遺留下的痕跡,它與遺傳氣質、心理、心智發展有着相對應的關係。
正因皮紋是獨一無二、終生不變的,通過皮紋作大腦潛能檢測,我們便可以了解對應的腦區的強弱項、從而透視孩子的先天優勢、獨特的學習模式以及先天體質的強弱。讓父母預早制定合適的學習方案,使孩子發展所長,活得更精采、更有意義!
中國人使用大拇指蓋印來作簽名及辦識用途,已超過二千年歷史。
1823年文獻上第一次出現皮膚紋路的記載,由捷克醫生帕金傑所做的紀錄。
1926年Harold Cummins, MD 建立皮紋學 (Dermatoglyphics) ,研究各種皮紋,從人類學到基因與唐氏症的關聯。皮紋指的是『指紋』、『掌紋』和『足紋』
1969年代John J Mulvihill , MD 與David W Smith, MD 發表有關胎兒皮紋形成的階段研究。 由於胚胎於成長至13週時真皮的皮脊式樣開始形成, 一般於第16週末完成全部的分化定型,從此不再有任何變化, 而每個人的皮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出生後終身不會改變。
1987-1993年 Fitzherbert 學院派與科學性研究皮文發表 論文述說皮文學與人類學醫學之關係。
1992 年陳怡茂博士把皮紋引入台灣
2001 年 量身教育國際研究會賴翠莞執行長以皮紋與遺傳氣質、心理、心智發展相對應之關係、創立研究會,希望藉此工具為達成《教育者的共通語言》為理想目標。
近20年來皮紋已被接受成為臨床診斷工具 ,推展到各領域作研究。
近二十年來皮紋廣泛被運用,被接受成為臨床診斷工具,同時亦推展至公共研究的領域,掀起醫學、健康、行為方面等的研究熱潮
。
台灣量身教育國際研究會賴翠莞博士,視皮紋為教育的一把鑰匙,一種大腦功能檢測的工具,用以解讀孩子的學習風格、情緒和體質。由於皮紋能得知大腦先天的各區功能非常準確,賴博士近年結合國外研究皮紋的學者作研究,願景以達成以皮紋作教育者的共同語言為理想目標。
隨著腦神經及教育研究的發展,研究皮紋的學一直努力譯解大腦功能與遺傳氣質,心理,心智發展、學習風格、體質等相對應的關係、皮紋檢測可讓家長以科學的方法探視孩子先天的大腦發展,得悉孩子腦區的強弱項、從而提供適切的培育方法、啟發孩子提昇學習效率、修正其偏差行為、陪伴孩子開心健康成長。我們若能對自己不可思議的腦袋了解多些,就能教曉孩子做腦袋的主人。
由於皮紋的特質是終身不變,如果能夠替案主準確採紋的話,透過皮紋檢測及分析大腦的準確性是極高的。曾經替孩子做過檢測的家長反映這工具解讀的準確程度達到90%以上。
大腦潛能檢測絕對不是算命。它是從指紋、掌紋、腳紋取得準確的資料數據,利用統計和科學的方法、融入腦神經生理學及心理學,從而瞭解大腦運作、透視先天的天賦潛能、學習的風格、腦區的強弱項和行為氣質。
檢測的目的是使家長可以盡早制定、計劃一套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案、營造有利的學習環境和配套來培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並建立最有效的親子溝通模式,為孩子的正向人生作好全面準備。每個孩子都有無窮無盡的潛能,因此我們認為孩子的未來存在無可限量的可塑性;算命則是預言或推論早已註定的遭遇或宿命,這跟我們的理念很不同。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機會遇到不同的逆境,然而通過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逆境智商、情緒智商、磨練他們的毅力鬥志、鍛鍊他們的體魄,我們便能夠使他們有更強大的信心、勇氣和力量去戰勝任何境況。
為甚麼我的孩子總是跟其他人不一樣? 為甚麼用在別的孩子身上那些有效的方法在我的孩子身上卻不管用? 不少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都有過相同的經驗和疑問。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獨特天賦, 假如我們能在兒童早期準確探測出他們的先天優勢,並順勢引導、因材施教,便能讓孩子發揮天賦的潛能。不但家長老師行了教得輕鬆,孩子也能夠從學習中找到樂趣。
大腦潛能檢測報告包括:
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是指「學習能力」,跟其他動物一樣,人類在出生後隨即進入學習期,學習能力是為了讓我們學會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技能。學習能力包括:
記憶力、邏輯推理力、解難力、組織分類力、語言能力、動力鬥志、比較分析力、創造思考力、感覺統合、數據表格化的能力、平面空間整合、立體造型感受力、色彩圖形感受力、藝術鑑賞力、聲音符號感受力等等。孩子的天賦各有差異,要
啟發孩子的天賦,我們可以:
很多人覺得孩子天生的條件不好就輸在了起跑線。這個想法是不正確的。先天遺傳決定了我們的個性、學習風格、體質等,也決定了一個人起跑線上的起點,這的確很重要,但這並不會決定一個人未來的成功與否。一個人在後天若能接受適當的教育和經歷愛,大腦就能夠克服困難、順利在學習中成長;相反後天的環境若欠缺適當的教育或缺乏愛,即使有優勝的先天條件,也難以發揮出來。因此孩子將來是否成功,關鍵不在其先天條件的優劣,而是在其後天的栽培方法是否適當、家長,是否讓孩子在關愛的環境中塑造其品格。
很多家長會對孩子的行為不理解而胡亂猜測,甚至錯誤標籤孩子為頑皮、不專心、資質差等等,明白孩子行為背後潛藏的原因,才能做到體諒、包容,調整管教的方法,這就是大腦檢測的目的和功效。
大腦潛能檢測報告是人腦的使用手冊。透過檢測,我們能預知孩子可能發生的困難與瓶頸,可以在他的學習道路上預先作準備,也讓家長加強耐心和體諒,在孩子的大腦尚未發展完成時,給予關懷、幫助及耐性,而不是做事後的補救或治療。
不同腦區的發展速度、學習風格及強弱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他獨有的一套智能組合,比如建築師及時裝設計師的空間感(空間智能)比較強、運動員和舞蹈員的肢體能力(肢體動覺智能)較強、輔導與諮商的人員、作家的內省智能 (人際智能) 較強等。
傳統教育只強調學生在邏輯數學和語文(主要是讀和寫)兩方面的發展,較少兼顧其他智能,所以某些人在學業上比較吃虧,但在其他方面卻有過人的的表現。大腦潛能檢測的確可以幫助家長瞭解孩子的多元智能,將來能為孩子選擇適合的科系,順其優勢發展。
正如賴翠莞博士說: 「皮紋學的個案研究中,所有成功的人都善用自己的優勢而得享卓越人生。人們在腦優勢中發揮所長才是人生的一大快樂。」
大腦潛能檢測是沒有年齡限制的,成年人都可以做。但家長如果想用作教育子女用途,最佳的時機是孩童 6 歲前,因為上小學前是腦部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家長越早全面瞭解孩子,越能計劃好適當的學習環境配套,讓孩子把握時機培養興趣,發展天賦潛能。
家長替孩子做大腦潛能檢測就如我們看天氣預報一樣,陽光普照時我們要記得塗防曬保護皮膚避免紫外線灼傷、陰天翻風下雨時要帶雨傘、多穿衣服保暖,看天氣預報的目的是讓我們為明天作好準備,而不是要改變天氣!利用大腦潛能檢測,為裝備好孩子,面對挑戰及處變不驚,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教育配套與方案!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ener於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八種智能如下:
我曾替一個3歲的男孩做檢測,他母親說他是一個「裙腳仔」,看到陌生人就躲在媽媽身後,經常不自主地反覆眨眼、咬指甲、拉扯頭髮,很少說話,三歲了說的還是有限的單詞,不能成句,表達能力很弱,家長很擔心。
大腦分析顯示這個孩子的感官區特別敏銳,他是一個非常感性、情感豐富、情緒敏銳度高、危機感強的孩子。由於危機感強,面對陌生的人或環境會容易表現出焦慮和恐懼,所以會反覆做出一些小動作,或者躲在媽媽身後。特別在小時候他的語言功能不足,邏輯組織力弱,說話前需要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思考,所以澀於言語,尤其是在臨時突發的狀況下,會顯得緊張和不知所措。
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知道如何幫助這個孩子修正及改善,使他的腦力得到平衡的發展。這個孩子需要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減低甚至消除其內心的焦慮。所以我建議家長多給他擁抱、多用言語鼓勵和關懷他。家長可以預告他將要做的事,耐心向他解說新事物,多講故事給他聽,並給予適應時間,延長教導的時間。因為孩子不擅長用言語表達內心感受,可鼓勵他畫圖來表達、或做運動來減緩情緒的壓力。另外,讓他先在情境中適應與模仿後再嘗試用言語表達,會有較好的表現。經過一年細心的教導,男孩的社交有很大的進步,能夠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在面試時有非常理想的表現,最後成功被心儀的學校取錄。
我曾經接觸過一位5歲半的女孩,在上課時注意力分散,經常被老師投訴;在家溫習時也無法專注,功課做一半就跑開, 又經常與家人衝突、發脾氣,親子關係極緊張。
大腦分析顯示這個孩子屬於聽覺敏銳型,就是說她喜歡用聽的方式來學習,不喜歡用看的方法, 所以讓她乖乖地坐在那裏看書做功課是一件難事。孩子對資料記憶較弱,今天背的書兩天後就忘了; 但情感記憶卻很強。
要幫助這個孩子解決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首先要將周遭環境或事情的干擾減至最低,因為吵雜與短波 (比如罵人訓斥的音調) 的聲音會刺激她的神經,引起煩躁。與她溝通時,家長要注意使用溫和的聲調、柔性的語句;反覆嘮叨也會使一個聽覺敏銳的孩子感到厭煩,反而會使她故意做出相反的行為。
如果做錯了事情,家長應該在勸導和提醒後暫時離開,留給她反思的空間,才是成功輔導的策略。
當她專心做事時,不要隨意打擾,或任意差遣他,否則會讓孩子不專注的特質變得更嚴重。我建議家長與她多玩些專注力的遊戲,比如聽敲擊類的活動,訓練專注力,同時使用限時的壓力策略,讓她專心投入溫習,並每日稍微將溫習時間增長。要緩解這個孩子的情緒,也可以培養她對音樂的喜好。要使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對這聽覺敏銳的孩子溫習時可以使用聽錄音的方法,讓短暫記憶能在反覆聽取中將資料切入長期記憶區。
家長在採取建議的方法一段時間後,現在孩子在學習專注力上有了很大的改善,情緒漸漸穩定,功課成績也明顯提升。最開心的是親子關係變得親密和諧,女孩會向媽媽傾訴心事。
資料來源: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
年齡 | 粗動作 | 精細動作 | 語言 | 人際社會關係 |
---|---|---|---|---|
1個月 | 俯臥時頭稍可抬起 | 會反射性 抓住放入手中之物 | 聽到聲音會轉頭 | 注意別人的臉 |
2個月 | 俯臥時頭可抬起 45 度 | 眼睛隨物可轉動90度以上 | 發出各種無意義聲音 | 逗他會微笑 |
3個月 | 俯臥時頭可抬起 90 度 | 雙手可移在胸前接觸 | 發出哎哎呀呀等牙牙學語聲 笑出聲音 |
會自動對人笑 |
4個月 | 協助坐起時頭可以固定 側躺 |
可將手抓住的物品送入嘴巴 | 偶爾模仿大人的聲調 | 會注意其他孩子的存在 |
5個月 | 拉小孩坐起他會稍用力配合 頭不會後仰 |
兩手各可抓緊小物品 | 會因高興而尖叫 | 會留意人的面部表情 |
6個月 | 完全會翻身 坐著用雙手可支撐30秒 |
手會去玩弄繫在玩具上的線 對四周聲音能作出反應 會敲打玩具 |
會自己會拿餅乾吃 | |
7個月 | 肚子觸地式爬行 抱起會在大人腿上亂跳 |
坐著時手會各拿一塊積木 將積木從一手移到另一手 |
發出一連串無意思的聲音 (玩聲) | 會設法取較遠處的玩具 |
8個月 | 坐得很好 雙膝爬行 |
手像耙子一樣找東西 | 注意聽熟悉聲音 | 會玩躲貓貓 |
9個月 | 看到陌生人會哭 扶著東西可維持站的姿勢 可前進 後退爬行 |
看到陌生人會哭 以拇指合併四指鉗物 以食指觸碰或推東西 |
會隨著大人的手或眼神注視某樣東西 | 看到陌生人會哭 認得日常照顧者 |
10個月 | 扶東西邊緣會移步 站著時會想辦法坐下 |
拍手 雙手各拿一塊積木相互敲打 |
模仿大人說話聲 對叫自己名字有反應 |
會抓住湯匙 可拉下頭上的帽子 |
11個月 | 獨自站十秒 拉著一手可以走 |
會把小東西放入杯子或容器中 | 會揮手表示拜拜 知道別人的名字 |
以手指出要去的地方或東西 |
12個月 | 單獨走幾步 蹲著可以站起來 |
以拇指和食指尖拿東西 | 有意義地叫爸爸、媽媽 以搖頭、點頭表示要或不要 |
不流口水 會和其他小孩一起玩 |
註: 以上是大概發展里程碑、提供給父母做參考。 有的會有一至兩個月的差距尤其語言及人際社會關係會因教導的關係相差更大
資料來源: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
年齡 | 粗動作 | 精細動作 | 語言理解 | 語言表達 | 社會性 | 身邊處理 |
---|---|---|---|---|---|---|
12-14個月 | 可維持 跪姿 會側行 數步 走得很穩 會轉身 |
一隻手 同時揀起兩個小東西 可重疊兩塊積木 可將瓶中物倒出 |
知道大部分物品名稱 熟悉而且位置固定的東西不見了會找 |
模仿未聽過的音 會用一些單字 |
堅持要自己吃東西 模仿成人簡單動作 、如打人、抱哄洋娃娃 |
會脫襪子嘗試自己穿鞋 |
14-16個月 | 可獨自著 而手扶地站立 隨音樂而做簡單跳舞動作 扶欄桿爬三層樓梯 |
會打開盒蓋 自動拿筆亂塗 已固定較喜歡用哪邊的手 |
在要求下會指出熟悉的東西 會遵從簡單的指示 |
會說十個單字 會說一些兩個字的名詞 |
睡覺時要抱心愛的玩具或衣物 出街散步時能注意路上各種東西 |
自己拿杯子喝水 自己嘗試用湯羹進食 |
16-19個月 | 自己坐上嬰兒椅 扶著可單腳站立 一腳站立另一腳踢大球 |
可疊三塊積木 模仿畫直線 可認出圓形、並放在模型板上 |
了解一般動作如『親親』『 抱抱』 | 會哼哼唱唱 至少會用十個字 |
被欺負時會設法抵抗或還手 有能力主動拒絕別人的命令 |
午睡不尿床 會表示尿片濕了或大便了 |
19-21個月 | 能彎腰撿東西不跌倒 手心朝上拋球 由蹲姿不扶物站起 |
模仿摺紙動作 模仿畫直線畫圓形線條 |
回答一般問話、如那個是什麼 了解動詞、名詞的句子、如 『丟球 』 |
會說謝謝 會用語言要求別人做什麼 |
對其他孩子會表示同情或安慰 | 會區分東西可不可以吃 會打開糖果包裝 |
21-24個月 | 自己單獨上下椅子 原地雙腳離地跳躍 腳著地 方式帶動小三輪車 |
球丢給他、他會去捕捉 可一頁一頁翻厚書 疊高六至七個積木 |
知道玩伴的名字 認得出電視上常見之物 |
會重複字句的最後一兩個字 會講五十個字彙 |
幫忙做一些簡單家事 會咒罵玩伴、 玩具 |
脫下未扣鈕扣的外套 會用語言或姿勢表示要尿尿或大便 |
24-27個月 | 跑步並可避開障礙物 可倒退走十尺 不扶物、單腳站一秒以上 |
模仿畫橫線 可依樣用三塊積木排直線 可一頁一頁翻簿書 |
了解『 上、下、裏面、旁邊 』位置觀念 知道在什麼場合通常都做什麼事 |
懂得簡單的數量(多少) 所有權(誰的) 地點(裏面、上面的觀念) 稍微有一點過去的觀念 |
會去幫助別人 會和其他孩子合作做一件事或造一個東西 |
在幫忙下會用肥皂洗手並擦乾 |
27-31個月 | 雙腳較遠距離跳躍、向前翻跟斗 單腳可跳躍兩次以上 |
疊高八塊積木 會用打蛋器 玩黏土時會給自己成品命名 |
知道『 明天』 意味著不是『現在 』 會回答『誰在做什麼 』的問句 |
會問『誰 ?那裏 ?做什麼? 』句子 會用『這個、那個』冠詞 |
對幼小的孩子會保護 會告狀 |
白天可控制大、小便 會拉下褲子準備大、小便 |
31-36個月 | 一腳一階上下樓梯 單腳可平行站立 會騎小三輪車 會過肩投球 |
模仿畫圓形 用小剪刀、但不一定剪得好 |
會回答有關位置、所有權及數量的問話 會接熟悉的語句或故事 |
會正確使用『我們、你們、他們 』 會用『什麼 ?怎麼會?如果、因為、但是』 |
會找藉口以逃避責罰 自己能去鄰居小朋友家玩 |
自行大小便 能解開一個或一個以上之鈕扣 |
註: 以上圖表為一至三歲兒童的大略發展過程 、提供給父母做參考。 僅有幾個月的差距未必表示發展遲緩,其中語言社會性及身體處理等項目和後天學習環境、教導與否有很大關係。
年齡 | 體能發展 | 認知發展 | 語言發展 | 情感與社群發展 |
---|---|---|---|---|
兩至三歲 | 已能步行自如、 能拖、推、物件或向後踏步 能砌起積木 能用繩穿大珠 嘗試摺紙和用剪刀 玩泥膠時,懂得用手作搓、搥、 擠、壓、拉等動作 繪畫時,能開始模仿畫橫線直線圓形等 |
開始學習配對顏色、形狀、物品大小 開始 對1與2的數目有初步認識 |
能指出身體各部分 能運用有限詞彙及短句來表達意思 懂得發問,例如『什麼』? |
懂得表示如廁需要 日間仍間中會遺溺 與其他兒童相處時只能個別玩玩具,未懂分享 在成人領導下能與其他兒童一起輪候 容易妒忌,不滿其他兒童分薄成人的注意 跟隨固定常規不喜歡改變 |
三至四歲 | 玩腳踏車時,能利用腳踏前進和用手駕駛 能沿線或足印踏步 能用剪刀剪紙條 繪畫時,開始用手指正確執筆 模仿畫十字、斜線 |
能配對三至四種顏色和認識它們的名稱 從兩件物件中分辨出大/小、長/短、幼滑/粗糙、堅硬、柔軟 開始懂得把物件分類和組合,例如:食物衣服也能跟用途組合。例如:鞋配襪、杯杯碟 畫人像時,能繪出頭和身體其中部分 能背誦1至10 能數字3或4 |
留心聽故事,經常要求重複講述他喜愛的故事 開始依次序將過去發生的事情作簡單描述 描述時,能適當地配合動作和音韻 說話時,懂得控制聲量和速度 開始運用『是什麼 』、『在哪裏』、『是誰』 等來發問 |
能用匙進食 能捧壺斟水 能在日間自行如厠,很少遺溺 懂得自己拉下和穿回褲子 嘗試把衣服掛上衣架 玩玩具時,自動懂得輪候 懂得愛護校年幼的兒童和願意分享玩具 能接受勸解,視父母為權威多能服從指示 開始懂得禮貌,在提示下能說『 唔該』『 多謝 』 |
四至五歲 | 能連續向前跳、向後跳、單腳跳、邊跑邊跳 能拋接豆袋 能在平衡木上行走 開始做簡單剪貼 能剪出簡單圖形 能穿珠鏈 能繪畫簡單圖畫如人、屋、樹、車等能沿斜線摺紙 |
開始認識位置、速度、如: 前後、快慢、中間、最先、最後等 留意周圍環境事物、能指出圖中物件所缺少的部分 能指出某件物件不屬其他物件的類別 能背至20、數至10 或依指示交出1至5件物件 能會出一個有頭、身、四肢、五官的人 能辨認簡單及常見的符號,如交通標誌、商店招牌 |
開始領悟『 過去』 與 『現在』 的分別 開始用複句或較長句子表達自己 能夠詳細地敘述日常生活的經驗 能依據程序講述故事 說話時能適當地運用『 因為……所以』、『一些』、『幾個』、『許多』、等詞語 能說出親人的姓名、自己的居住地區能說出某些物件的獨特顏色,如香蕉是黃色的 對不明白的事情尋求解釋,經常發問開始運用『 為什麼』、 『何時』、『怎樣做』等來發問 應用相反/ 對偶的詞句 |
開始自行穿衣、脫衣、抹鼻子、洗手抹手等 晚上已能起床如廁、不再遺溺 與小朋友玩耍時,懂得遵守遊戲規則 能愛護幼童話小動物,對於遭遇不快的玩伴加以安慰 懂得說 『唔該』 、『多謝』 、『對不起』 |
五至六歲 | 能用尺畫直線 能剪出書中圖案 把紙摺一半、再摺為四分一 能把小豆放進樽內 |
能從剛看過的圖畫講出大致內容 能數字20,寫至10 能以正確次序排列1至5的數量單位 能指出物件的次序和位置、如第一、第二 開始運算簡單的加減題 |
語言的文法和結構,大致與成人無異談話時,能適當地輪候發言,也不會離題 對不久前發生的事情,能有條理的重述 能運用『雖然』 、『但係 』、『不過』等詞句語, 但也會有時用詞不當 開始明白昨天、今天、明天的分別 明白內外、遠近、底面、進出、開始結尾等詞語 能適當地用詞語表達喜、怒、哀、樂和驚慌 用不同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或一件物品 開始對日曆、時間有認識 |
若有訓練,部分兒童能在如厠後清潔自己 能說出自己的電話和地址 能與三、五個小朋友進行合作性的遊戲,明白公平的原則和需要服從小組的決定,也能向其他小朋友解釋遊戲的規矩 和小朋友相處時,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玩伴 |
http://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preprimary/curriculum-guide_parent-booklet.pdf
註:以上資料節錄自學前教育課程指引(1996)只供參考,家長須配合日常觀察所得,彈性地運用和認證有關資料
年齡 | 需要關注的幼兒行為表現 |
---|---|
一歲半 |
仍不會走路 只會玩些沒什麼意思的玩意,例如重複把物件拋擲或放進嘴 |
兩歲 |
仍走得不穩 不能辨認常用的家居用品或身體部位 不會跟從簡單的指示 不會用動作或說話引領你的注意到他感興趣的事或物件上 不會說單字 不會玩扮演遊戲 對你所教的,都不感興趣或不明白 聽覺或視力不佳 |
三歲 |
經常跌倒,或者上樓梯時感吃力 操控細小的物件是笨手笨腳,例如打開糖果的包裝紙 不明白簡單的指示,例如 把大衣放進房間 不會用兩三個詞的短句來溝通,例如餅餅跌咗 對其他小孩不感興趣 不懂玩扮演遊戲 在多數情況下均難與母親分離 |
四歲 |
活動不靈活,或是運用簡單用具時 (如匙羹或叉)顯得笨拙 難於明白口頭指示 不會說句子 說話不清楚,別人難以聽懂 有過多或持續的攻擊性行為 當你或照料者離開時會纏著不放,而且哭個不停 沒有興趣參與需要和他人配合或合作的遊戲 不理會其他小孩,愛獨自玩耍 視力或聽覺不佳 在學校有學習或行為的問題 |
五歲 |
在行為舉止上過於帶攻擊性 過於害羞,膽小或者情緒不穩定 上課時明顯地比其他同學容易分心和不專心 對其他小孩不感興趣,也不參與別人的遊戲 在家或在學校不能聽從指示 不能敍述簡單的事情 不會說句子 說話不清楚 學習一些概念時有顯著的困難 活動不靈活 用筆或者簡單用具時顯得笨拙 視力或聽覺不佳 在學校有其他學習或行為問題 |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major-level-of-edu/preprimary/curr-doc.html
節錄自香港衛生署編制的《共享育兒樂》
* 大腦潛能檢測乃大腦神經科學、醫學與教育心理學的整合工具。
* 專業精準的分析是解讀皮紋學與遺傳氣質、心理、心智、認知發展相對應的關係的研究結果。
* 鼓勵家長替孩子做一次大腦潛能檢測,就能清楚得知孩子學習的遲緩是因為先天的學習干擾或是後天環境刺激不足所導致。
父母最大的成功是讓孩子有個歡樂的童年,彼此有效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肯定的話語
• 身體的接觸
• 服侍照顧付諸行動
• 送贈小禮物
• 優質相處時間、精心互動時刻
• 親子要有良好有效的溝通,彼此需要付出時間,經常保持對話和多談心事。
• 彼此的態度要真誠、坦白、關愛、尊重。切記保守秘密、以建立信任 關係。
• 溝通時要注意聲調、語氣、選用清晰簡潔的用語和善用魔術語。
『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你是我的心肝寶貝!』
『請、麻煩你、唔該、謝謝 !』
• 身體語言方面,要有眼神的交流、關切的面部表情 、加添幽默感能增進輕鬆和諧氣氛。
• 用心聆聽、專注、誠懇、耐性、全神貫注、心領神會
• 要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必須身教言教、以生命影響生命。
• 父母要無條件接納孩子、多包容、多體諒、常給予肯定、支持和鼓勵。
• 父母要避免負面的評價、冷漠忽視、責備、吼駡、嘲諷、貶低、羞辱、醜化孩子。
• 父母讚賞孩子,能使他們感覺到自我有價值。
• 讚賞要真誠、親切
• 即時讚賞: 『我好欣賞你 . . . 』
• 具體地說出事實 (好行為或好動機 ) 『你自動自覺收拾整齊自己的書本和文具』
• 誠意表示你的感受或好心情 (我為而你感到高興/ 欣慰/ 自豪/)
• 稱讚孩子曾付出嘅努力、好嘅動機,而不是單單讚好結果、好成績
家長可參加 “親子溝通”工作坊,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
想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情緒反應、語言表達、溝通意慾等是否有影響孩子的社交溝通,家長可替孩子做 “大腦潛能檢測” ,分析會詳細說明以上各項先天的情況及針對性的輔導技巧。
* 營養是建構聰明大腦的關鍵,每天均衡飲食是非常重要的。
營養 | 活化腦袋、提升學習能力 | 食物 |
---|---|---|
亞麻酸/
EPA/ DHA |
構成腦細胞膜和核膜的主要成分
對腦細胞形成生長及功能發展 有助中樞神經智力及視力的發展 維持視力正常發展 |
深海魚類(三文魚、銀鱈魚、鮪魚、海鮮)
堅果類、亞麻籽 |
omega-3脂肪酸 | 增強記憶力
改善腦部退化速度 |
燕麥、奇異子
深海魚包括鮭魚、鮪魚、鯖魚(青花魚)、沙丁魚、鱈魚等 堅果類 (如原味杏仁、核桃、芝麻、葵瓜子、松子、南瓜子) |
維他命A | 維持視力及腦部發展正常
增強呼吸和消化系統的抗病能力 維持細胞正常生長 |
甘筍、南瓜 、豬肝、菠菜
奶類、魚肝油、肝臟、蔬菜和水果 |
維他命B雜 | 協助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
協助製造紅血球,供給大腦養分 幫助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新陳代謝 保持神經系統健康 |
全穀麥類、牛奶、雞蛋、豆類、豆製品 (豆槳、無糖豆腐花)
奶類、魚類、肉類、蔬菜、肝臟、全麥榖類、堅果類 |
維他命C | 增強抵抗力
提升集中力、增強記憶力和認知能力 促進鐵質吸收 運動神經功能(平衡感和協調性) |
新鮮蔬菜/ 瓜類( 西蘭花,椰菜、菜心、菠菜、紅菜頭、莧菜、菜心、節瓜、冬瓜)
水果 (奇異果、蘋果、香蕉、木瓜、西柚、檸檬、黑加倫子、 火龍果、無花果、士多啤梨、車厘子、藍莓、蔓越莓、西瓜) 甜青椒、番茄 |
維他命D | 協助身體吸收和利用鈣質和磷質,保持血中鈣質平衡 | 蛋黃、肝臟、魚肝油、魚類
曬太陽 |
維他命E | 維持細胞正常,保持皮膚及各組織的健康
保護紅血球 加強抵抗力 |
綠葉蔬菜、全麥穀物、堅果類、蛋黃 |
蛋白質 | 腦組織的主要構成物質
有助組織及修補腦細胞 增強抵抗力 有強健的體魄 |
雞蛋、低脂或脫脂奶、新鮮肉類、豆製品 |
碳水化合物 | 腦部主要能量來源
有助維持腦部正常運作 |
紅米、 糙米、 蛋麵、粥、通心粉、薯仔、番薯 |
鐵質 | 有助製造運送養分及氧氣到大腦的紅血球
增強學習表現 |
蛋黃、堅果類、 蔬菜 |
卵磷脂 | 構成腦部細胞膜的主要物質
有助腦細胞正常發展 |
蛋黃、大豆、豆製品、花生、麥胚 |
β胡蘿蔔素 | 可幫助腦部發育,有助腦部靈活運作
葵瓜子、糙米、全穀類 |
深綠色葉菜、胡蘿蔔、甜椒、番薯、木瓜、芒果 |
葉酸 | 增進食慾穩定情緒舒緩學習壓力
幫助製造細胞和紅血球 促進生長 |
奶類、肝臟、全麥穀類、豆類(鷹嘴豆、紅腰豆、紅豆、綠豆)、香蕉 |
礦 物 質
鈉、碘、鐵、鋅、 鈣、鎂、磷、鉀 |
令肌肉及神經系統操作正常
協助神經系統傳導功能 促進兒童智力及發育 維持免疫功能 幫助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新陳代謝 協助製造蛋白質、 紅血球 幫助調節心跳 |
食鹽
芝麻、海產 、 紫菜、番薯 肉類 、 內臟 、 蛋黃 、 深綠色蔬菜 、 全麥穀類 、 豆類 、 乾果、 蛋類 、 海產(海參、干貝) 、 豆類、魚類如沙甸魚( 連骨 )或三文魚、 糙米 、 水果(香蕉、椰子、柚子、葡萄) 韭菜、 紅棗、薏仁 |
大腦需要吸收葡萄糖 + 蛋白質 + 氧氣作為能量運作
健腦操
用心操作
多鍛鍊簡單運算
每天開聲朗讀
多聽經典音樂
均衡飲食、 不偏食、定時進食
烹調方式: 多炆、焗、蒸、灼、輕炒
多以高纖維或新鮮蔬果作零食
培養吃早餐的習慣
加工麵包、糕點、罐頭醃製食品
高鈉、高糖、高脂、油炸、燒烤
色素的醬料或零食
添加防腐劑
酒精
氣質 | 品格培養 (核心價值) | |||||||
---|---|---|---|---|---|---|---|---|
1 | 活動量 (高/低) | 耐磨 | 有鬥志 | 信心 | 自制 | 無私奉獻 | 守時 | 熱心助人 |
2 | 規律性 (高/低) | 秩序 | 自律 | 守規矩 | 守紀律 | 道德規範 | 堅守原則 | 創意 |
3 | 趨避反應 (快/慢) | 靈活彈性 | 信任 | 樂觀 | 主動 | 積極 | 好奇心 | 好學不倦 |
4 | 適應力 (快/慢) | 互相依賴 守望相助 | 體諒 | 獨立 | 多元化 | 樂於參與 | 合群合作 團隊精神 | 靈活變通 |
5 | 情緒 (正面/負面) | 同理心 | 愛心 關懷 | EQ 情緒智商 | 樂觀 | 感恩 | 寬恕 | 慷慨 |
6 | 注意力集中度 (高/低) | 專注 認真 | 盡責 | 安穩 | 自信 | 耐性 | 觀察力強 | 有效率 |
7 | 堅持度 (高/低) | 堅毅 恆心 | 認真 | 責任感 忠於所託 | 果斷 | 勤奮 | 寬容 接納 | 周全計劃 |
8 | 敏感度 (高/低) | 耐性 | 謹慎 | 敏銳 | 情緒穩定 | 社交適應力 | 隨機應變 | 機警 |
9 | 反應強度 (快/慢) | 溫柔安靜 | 收放自如 | 願意嘗試 | 勇於表達 | 多角度思考 | 主動 | 積極 |
前兩天在頭條新聞看到一則報導: 尖沙嘴一所皮紋中心的東主因訛稱獲英國國家資歷架構的皮紋認證。 關員調查後,證實中心負責人並未獲有關認證,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而被海關檢控 ,使我十分感嘆那些不誠實的壞份子破壞了家長對皮紋檢測的信心。在此特別聲明:
1 本中心連繫台灣量身教育國際研究會、熱心幼兒教育的賴翠莞博士的研究和支持、為孩子提供專業的“終身跟進”服務。
2 本中心絕不會藉分析向家長銷售任何教材和課程
3 本中心絕不會為博取宣傳效應,僅憑一隻手指紋來判辨孩子的天賦特質 - 詳細的分析必須採集完整的資料、包括十隻指紋、雙手手掌和雙腳腳掌的紋。
懇請各位精明的家長在為子女選擇皮紋或潛能檢測時,先辨認機構和導師的專業操守和個人誠信、以及其教育理念。